业内人士指出,政策出台以来,实际上能拿到项目补贴的人多数是不缺钱的煤老板或企业,鲜有真正缺钱的奶农。
基础差,难培训,转型产业工人难,是另一个挡在奶农面前的“拦路虎”。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推出培训中小户奶农的计划,但实际能参与其中的奶农只占很小的比例。
“我其实还想养,但实在没什么办法了。”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奶农安枝说,她十几年前响应政府号召,卖掉城里的房子,花掉大部分积蓄到农村养牛。但十几年来致富梦没有实现,反而落下各种手脚关节病,如今赖以生存的奶牛也养不下去了。她说“如今我房子没房子,钱没钱,老了也干不动了。这十几年就是耽搁了。”
内蒙古农牧科学院总畜牧师金海说“这几年奶农是被迫退出的,是被淘汰的,是竞争中的失败者。”行业人士普遍认为,在我国乳业发展的30年中,奶农响应政府决策并承担行业风险,为乳业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,如今乳业即将进入规模化时代,散户却被迫退出,难享受到乳业发展带来的红利。
据行业统计,2008年全国有奶农260多万户,2012年只有不到200万户,部分企业估计今年奶农的数量将下降20%至50%之间不等。
专家学者认为,需要政府与乳企在资金、设备、技术等方面为中小奶农提供扶持,稳定养殖队伍,逐步培养现代化专业奶农。
“利益共享”机制亟待建立
企业和专家普遍认为,要实现我国乳业健康发展,根本上还是要建立可操作的“利益共享”模式。并建议参照国外经验,在市场经济前提下,由政府主导推动一体化行业协调体系的建设,并加强对乳业产业链的合理干预。
一是继续探索和推进可行的奶农入股机制,促进奶农、合作社、中小型牧场和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。
二是通过成立行业商会的方式建立行业协调机制。一方面,商会可协助政府,尽可能地加强总体规划和消费干预,平抑市场异常波动,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,规避浪费。另一方面,商会可以协调奶农与加工企业之间的利益,并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。
三是建立操作性强的价格形成机制。内蒙古农牧厅畜牧处处长白音认为,运用政府指导价来规范农企之间的购销行为,可以兼顾奶农和乳品企业双方利益,避免乳品企业“一言堂”,在防止企业损害奶农利益同时,可以有效避免企业之间低价恶性竞争,促进企业调结构和转型升级,提高市场竞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