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98X213px

"悲情"奶农难享改革红利 "养牛杀牛再养牛"成轮回

来源(和讯网) 作者(佚名) 阅读()2013年12月23日

  中国乳业发展30年来,始终没有摆脱一个“养牛-杀牛-养牛”的轮回,奶价也随着奶牛数量“过山车”似的涨跌。受访专家说,造成我国乳业屡次出现“杀牛倒奶”的根本原因,在于企业“与农争利”的情况并未得到改变。

  专家呼吁,要使我国乳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,需借鉴国外成熟经验,理顺企业和奶农之间的利益关系,推动产业一体化、建设行业协调体系和多方定价机制。

  遭遇霸王条款

  “卖奶的永远没有买奶的精”,这是奶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,用以形容自己与企业的关系。作为乳业链的下端的奶农们,与企业打交道时,处于明显弱势的一端。最突出的表现为奶价制定一块儿上,价高价低都是企业说了算,他们没有一点发言权。

  近年来,大部分企业都和奶农签订了合同,规定奶价执行“市场价”。但受访奶农反映,企业之间有行业协议,某片奶源只能由一家企业收购,奶农如果对“市场价”不满意,也不能把奶送给别的企业,只能倒掉或被动接受这个价格。因此,所谓的“市场价”实际上都是由企业制定,合同也成了企业的“一言堂”。

  “村里有两家奶站,分别给两家大型乳企送奶,10月中旬的收奶价格都是3.1元/吨,比年初只涨了0.2元。”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旭泥板村一家奶站站长说。

  奶站站长认为,奶价低主要是因为两家企业“和平相处”,已经对奶价达成一致意见,又没有别的企业插手竞争,因此只能是企业受益,奶农吃亏。

  除了奶价长期偏低,企业克扣奶款或变相压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。

  河北省行唐县一位养殖小区负责人告诉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,现在奶价提高了不少,但企业压级压价的现象也更严重了。比如,生鲜乳的价格是根据检测指标的高低而变化,生鲜乳中蛋白含量只要降0.1个点,一吨生鲜乳就少给奶农60元。而检测标准到底是多少都是企业说了算,奶农无法证明对错。

  难享改革红利

  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采访发现,不少奶农在微利甚至赔本的情况下继续养牛,一个重要原因是心怀希望,希望能参与到规模化养殖中并从中获益。

  事实上,近年来,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也鼓励散户参与规模化养殖,并提出了参与合作社、集中养殖或转型产业工人等办法,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容易。

 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北店村的刘润福曾经想加入村子里的奶联社,但是遭到了拒绝。因为加入奶联社有一个硬标准,家里至少得有二十头奶牛才行。而刘润福家只有两三头。

  加入合作社的路走不通后,一些奶农曾试图自建合作社或家庭牧场。但自发规模化的道路更加困难。建立一个百头以上规模合作社,至少需要资金400万,对于奶农而言无疑是天文数字。国家虽然对规模化养殖有补贴政策,但是要求先建后补,也要求奶农手中先有几百万现金。
12

上篇:

下篇: